讲好中国故事|缺氧不缺精神,
甘当古建筑的守护者
——访北京交通大学古建筑研究所团队
团队简介
北京交通大学古建筑研究所,由杨娜教授负责,核心成员包括多位教授及讲师,共有10余位博士研究生和20余位硕士研究生。团队自2015年成立以来,紧密围绕土木工程学科古建筑结构研究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和工程难题,持续开展古建筑结构相关研究,包括布达拉宫结构监测系统等项目。
"坚持与热爱,守护古建筑布达拉宫。"这是一支专注于古建筑工作的团队。以无私奉献和坚持不懈的精神,致力于保护和传承珍贵的文化遗产,以行动践行着对文化保护的责任和使命。
-逐梦西藏,因热爱而璀璨-
杨娜教授从2007年起,便与布达拉宫结下了不解之缘。她说,团队的工作主要是围绕着布达拉宫的结构本体、建筑本体的性能分析、结构认知、结构监测和结构响应等。用仪器设备聆听布达拉宫的声音,做它的倾听者,感受和维护历史与文化的绵延。
杨娜教授接受实践团采访
在工作时,团队成员们也能感受到当地人及游客对文化、建筑和历史的敬畏之情。当回忆起第一次进藏,杨娜教授向我们讲述道:在青藏高原穿梭的火车、湖畔的宝石般色彩,这些景象令人难以忘怀。蔚蓝的天空近在眼前,让人心生敬畏,布达拉宫的壮观令人叹为观止。这并非只存在于新闻联播中的场景,而是实实在在的工作现场。我们能从杨娜教授回忆时的笑容和眼神里,看到这份工作带来的精神满足。当然,在高原中工作,他们也面临着困难和挑战。难以适应的高海拔、稀薄的氧气,都阻挠了工作的推进,但在身体好转之后,都会立刻恢复工作,承担起保护和研究布达拉宫的责任,维护着这块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不负韶华,在坚守中前行-
在团队中,有几位与杨娜教授一样热爱这份工作的交大青年,定期跟随团队来到青藏高原,对布达拉宫进行现场勘察,巡检维护。在现场做监测工作时,看着熙熙攘攘的游客前来,切实地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发挥,自豪感也油然而生。钱孝文同学表示:“身为交大的学生,我们更要奉行知行精神。作为研究生,不可能只是搞理论的研究,而应该更多地把研究工作落到实处,去真正地了解这些东西,并把它做好。”
古建筑研究所成员在实验室开展工作
除了现场的调研工作,团队中还有一部分学生坚守着后方。他们坚持完成每日的巡检,监测数据有没有波动和异常,及时总结布达拉宫的健康状况,快速反馈汛期、地震等特殊情况,并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预防措施。在每月一次的例会上,团队成员会对一个月内布达拉宫各种监测情况进行统计汇报,并分析整理相关数据。团队成员称,在布达拉宫布置的传感器相当于他们的一双眼睛,让他们即使没有实地探访青藏高原,在北京的布达拉宫监测中心也可以实时监测到布达拉宫的情况。他们以现代技术手段对古建筑开展健康监测,借助科技的力量,秉承严谨的研究精神,焕活时光。
古建筑研究所团队例会
在这只团队中,师生将宝贵的经验传承,以“缺氧不缺精神”的钻研态度,为布达拉宫等古建筑定期出具评估报告,为中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不断地贡献着来自交大的力量。
撰稿:侯荷若雪 闵嘉仪
排版:闵嘉仪 张超冶
责编:王靖雨
审核:王虹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