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鹤鹏教授提出,科学传播关注的是科学信息传播过程如何影响到科学与社会的关系。他首先从科学传播研究的理论传统出发,从社会学、传播学以及心理学三个学科的理论脉络出发,反思公众参与科学、科学与媒体之间的关系以及科学报道中的议程设置等传统概念与现象,在此基础上提出当下社会议题中科学传播理论的发展趋势。
结合自身团队从事本土化科学传播研究的经验,他分析认为中国人的价值观、文化认同以及道义观念对于国人的健康行为影响效果更为显著,这提醒研究者以及科普从业者,在进行科学传播研究及实践时,应当充分考虑受众的文化背景以及社会环境,从社会意义的角度理解科学传播背后的逻辑。但这并不意味着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没有必要,更进一步而言,这种“断裂”意味着研究者应当关注到中国科学传播过程中高度组织化的特点。在社交媒体时代,科技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关系更加灵活多变。但是机会的出现也同样意味着风险的放大,他提醒说,多元行动者的入场可能会导致虚假信息的泛滥与传播,这对内容的审核与把关进一步提出了要求。
讲座的最后,贾鹤鹏教授强调,对于中国本土的科学与健康传播学者而言,用国外理论和量表来回应本土问题可能会导致研究者忽视某些地方性的独特因素,而这些独特因素或许会比理论本身更加具有阐释作用,应关注中国本土化社会理论的建设。